學霸の誕生
如果張安琪不是長腿美眉,是抗癌食物不是她的關註力就會大打折扣?
  學霸の誕生
  每到考試季節,各種祈禱帖就會在各個平臺瘋轉,內容大同小異,一般總是祈求孔子保佑語文,祖沖之保佑數學,司馬遷保佑歷史,霍金或室內裝潢者愛因斯坦保佑物理……諸如此類。虔誠轉發的除了憂心忡忡的學子,還有大量焦慮的家長。
  按照鐘形曲線,一群孩子中真正的學霸和學渣總是少數,大部分人可上可下,於是在希望和失望的花店波浪中載沉載浮,可能是最受煎熬的一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好心態,是這個社會的稀缺品。
  通往學渣的道路有無數條,成為學霸卻有明確的路徑。周刊記者對學霸集聚地的調查發現室內裝潢,智商,或曰稟賦,只是外場的入場券(至關重要的入場券);如要登上萬眾矚目的舞臺,還需要明確的目標,超強的執行力,以及持之以恆的毅力。此外,興趣是超級學霸的終極武器。
  如果編寫《學霸喂養手冊》,管用的也就是這麼幾條。天底下真正的秘訣其實都曬在陽光下,運膠原蛋白用之妙,存乎一心,變渣為寶,事在人為。
  復旦“門薩女神”自述成長史
  如果張安琪不是長腿美眉,是不是她的關註力就會大打折扣?
  記者|金 姬
  “我們班上有個人很酷,學霸當道,誰敢攔路。學霸們一直都在看書,連上廁所都要跑步。”最近,效仿《爸爸去哪兒》改編的神曲《學霸去哪兒》在網上爆紅。網友總結:“學霸不是考滿分的人,也不是成天只顧悶頭學習的書獃子,而是真正為夢想而堅持的人。”
  這一說法用來形容近日被網友膜拜為“門薩女神”的復旦大四女生張安琪顯得十分貼切。無論是高中班主任還是大學導師,都對《新民周刊》表示:張安琪是一位天資聰穎又非常勤奮的孩子。面對自己的突然爆紅,這位剛過完21歲生日的青島姑娘有些不知所措,刻意遠離媒體的聚光燈。她再三強調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學生:“我從來沒覺得自己特別聰明或者是什麼女神,我只是堅持自己的目標,專心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我覺得自己最引以為豪的,不是智商或其他別的,而是努力的一股韌勁,以及對科研夢想的堅持。”
  事實上,像張安琪這樣的“學術之星”(我們儘量避免使用令她反感的“學霸”、“女神”等稱謂)在復旦並不少見。“‘致力於培養具有學者精神的創新人才’是我們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環節。”復旦大學教務處徐雷處長告訴《新民周刊》,復旦從1998年開始就為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提供平臺,張安琪的成功並非偶然,這是一個“本科生學者”輩出的年代。
  復旦有個張安琪
  復旦大學楊玉良校長在2014年新年獻詞中有這樣一句話:“在2013年度獎學金頒獎典禮上,四位復旦學子以其優異成績和全面發展向全社會傳遞了勤勉好學、追求卓越的正能量。”張安琪就是其中之一,也因為這次頒獎典禮而“一舉成名天下知”。
  2013年12月23日,復旦大學舉行2012-2013學年獎學金頒獎典禮,學校為此提供了包括張安琪在內的4位優秀獲獎學生材料。 結果,外界的註意力幾乎都放在了張安琪一人身上。
  平心而論,即便張安琪不是身高1.78米的90後美女,她的履歷已經羡煞旁人:作為復旦大學2010級材料科學系材料化學專業本科學生,她成績排名年級第一,發表多篇高水平SCI論文(其中第一作者5篇,最高影響因子7.79),獲全國大學生創新計劃、上海市大學生創新計劃、莙政、望道等研究資助。她曾受邀在U21國際大學聯盟年會、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上海市大學生創新論壇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進行口頭報告,也是唯一收錄在《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風采錄》中的復旦學子(全國5萬名國獎獲得者中共選72名學生)。
  除了“學術達人”的光環,張安琪打破了“好學生書獃子”或“成績好的女孩不漂亮”的傳統模式——她是上海新東方最年輕的托福教師、高智商國際組織“門薩俱樂部”會員和專業模特。尤其當部分媒體將她相冊里的一些生活照放到網上之後,網友們真心跪了,“美女學霸”和“門薩女神”的稱呼鋪天蓋地。“對於無端的炒作,我非常失望。”為此,張安琪的手機大部分時間處於關機狀態,對於媒體的採訪要求也一律婉拒。
  青島小嫚初長成
  張安琪在一篇早期的博客中曾這樣回憶進復旦以前的生活:“大學之前,我從來不是個愛學習的孩子。不愛聽課,喜歡玩,但是為了不被批評,經常裝出一副好孩子的樣子……我的高中叫做青島二中,山東省數一數二的重點高中。而當時我所在的班叫做直升班,可以理解為重點班吧。在這樣的班級裡面,一個不愛學習的有點小聰明的孩子當然只是個被埋沒的位置了。”
  當年張安琪的高中班主任、語文老師鄒欣對張安琪印象非常深刻。“我對她現在的出名並不感到奇怪,我很早以前就經常對周圍的人提到這個孩子。”在青島二中執教19年的鄒老師告訴《新民周刊》,“這是一個非常聰明又非常勤奮的學生。”
  在青島二中這樣的省重點,個個都是尖子生。但張安琪有些與眾不同。據鄒老師回憶,青島二中2007級共有16個班,其中2個是直升班。“我帶的1班就是直升班,是全青島市自主招生選拔進來的,這些孩子不用參加全市中考。而張安琪和其他四五個學生比較特殊,是參加中考進來的,她的中考成績是全青島前十。她初中念的是志成實驗中學,也是青島市最好的初中之一。”
  張安琪的父母都是高中老師,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女兒的獨立性。小時候媽媽經常告訴她:“你是這個家庭的三分之一,就應該乾三分之一的活。”所以她從小就會做飯洗衣縫紉,習慣自己解決各種困難。在學習方面,父母並沒有給獨生女太多壓力。“我的媽媽在我小時候就致力於培養我對讀書的熱愛,並盡全力滿足我大量看書的渴求,所以這種習慣延續至今。”
  鄒老師表示,張安琪的學習成績一直處在班級上游,各科成績都不錯,但高一和高二時並不拔尖,主要是當時她沒有全力以赴抓成績。“她是到了高三才突然加速的。”鄒老師說,高三開始,張安琪基本上每天做完一本習題冊。“每天從早到晚,從不間斷。這需要很大的毅力。”
  在鄒老師看來,張安琪是個有能力、有目標,只要想乾就會堅持到最後的孩子。高三時,張安琪提出想參加一次學校的運動會,因為高一高二都沒有參加過,所以她想實現一次對自我的突破,報名參加了800米跑。“我們開始都覺得,她瘦高的身板跑800米很可能堅持不下來,沒想到她那段時間天天去鍛煉,最後不僅跑下來了,還拿了獎。”鄒欣說。
  張安琪很要強,也是一個心靈純凈的女生。高三第二學期,當時55個人的班裡有11人保送,班長也是其中之一。鄒老師就想讓她出任臨時班長,“她一口答應,雖然這可能影響學業,也不能加分什麼的”。
  在張安琪看來,高考是個灰暗的回憶,所以不想提及太多。鄒老師說,張安琪本來希望自己成績能夠有700分(總分750分),但是理綜成績不如預想的好,最終高考成績是675分,即便在山東這樣的高考大省也算是高分了。以她所在的省重點直升班為例,除去保送和出國的學生,當時班裡有30多人參加高考,670分以上的只有6個。
  潛心科研的女學者
  進入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學習材料化學專業的張安琪,導師是化學系無機組的副教授陳萌博士。這樣的跨系模式在復旦也很正常。2005年,復旦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成立了復旦學院,每年復旦大學的本科新生(包括留學生)按專業錄取後首先進入復旦學院學習一年,然後再進入專業院系學習。而從2008年開始的“啟航”項目,就是校方鼓勵大一新生積极參与科研活動。這讓張安琪有了在本科期間就有了成為“學者”的可能。
  張安琪告訴《新民周刊》:“我與化學的淵源由來已久。從初中到高中,我一直參加化學競賽,並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進入大學後,我對科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大一起就加入化學系陳萌老師課題組開展研究工作。由於我在學業上只需付出比較少的精力,所以一進課題組,我就對導師提出獨立寫論文的想法。考慮到我的英語基礎較好,他建議我寫一篇綜述,總結納米顆粒合成中用到的具有還原性和穩定性的聚合物。”
  陳教授在接受周刊專訪時說,張安琪是2010年底主動提出加入自己的課題組的。“通常大一學生幫不上太多。但她英語好,而且做事很認真,我和她說過的事,她很快就會做好。”第一篇綜述,讓張安琪體會到了科研的不易。“綜述通常是由積累了多年研究經驗的前輩完成的,不僅要總結某專題的發展方向,還要做出可靠的趨向預測。那時的我從來沒有寫過學術論文,也沒有太多實驗經歷。我懷著初涉科研領域的一腔熱血,接下了這個任務。之後的一個月中,我認真閱讀了上千篇有關論文,完成了初稿。然而,導師告訴我,文章結構和用詞太過青澀。我又查閱了大量資料,對論文中的每一句話都進行了仔細推敲、反覆修改,可得到的評價還是太不專業。”
  徐雷老師說:“張安琪在大一的時候已經看完1000篇SCI期刊文獻,堪比大部分優秀本科生大學四年,甚至研究生的文獻閱讀量,可見她的用功。”正如籃球飛人科比知道每天凌晨4點的洛杉磯是什麼樣子,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學術之路註定是佈滿荊棘的艱難旅途。張安琪加入陳教授課題組的頭兩年,她把大多數時間都投在科研上,卻沒有任何成果發表。“此時,許多同學正活躍在學生會和社團當中,他們的付出立竿見影,很快就晉升到了主席、部長。數次與國家獎學金等榮譽擦肩而過後,我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了懷疑:我到底有沒有能力把自己的名字寫在SCI論文上?如果這些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會不會已經碩果纍纍了?更重要的是,難道我真的要終身從事科研工作,奮戰在做實驗、寫論文、改論文、投稿、被退稿的循環之中嗎?雖然有這些顧慮,但我並沒有放棄的念頭。”她骨子裡是一個不甘平淡、享受挑戰的人。既然決定要走的路,那麼跪著也要走完。
  在逐字逐句修改了十幾遍論文之後,張安琪初步掌握了納米科學合成領域的基礎知識,為後來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年後,這篇綜述發表在了聚合物頂級SCI期刊上。此後,她寫的論文幾乎都可以一次通過導師的審查。她也感慨道:“世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看到自己的努力終於獲得回報。除了自身的興趣之外,科研工作對我的巨大吸引力,皆源於此。”
  多種角色,多彩人生
  張安琪是如何19歲就當上新東方托福老師的呢?這可能要感謝她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
  她小時候看很多小說,逐漸發現中國名著文筆精緻,而外國名著卻往往枯燥無聊,語言平平,後來才明白這是翻譯的問題。幸運的是,青島二中的圖書館有一大架子英文原版圖書。“像《巴黎聖母院》、《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雖然我早就看過中文版,但是原著的感覺卻截然不同。我天天抱著這些書看,甚至上課的時候也裝模作樣偶爾抬頭看看老師,繼而低頭繼續看書。”張安琪看書的速度極快,很多時候一天就可以結束兩本。直到高二結束,一大架子書全部搞定。“當時班上不少同學在準備出國留學考試,單詞量很嚇人,不過我倒是樂得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面,體會故事主角們的喜怒哀樂。”
  從大二起,張安琪成為了國家認證翻譯,從事中英雙向交替傳譯和筆譯工作。她也得到了去新東方教托福的機會,但大多數學生都比她年紀大,如何鎮得住全場?為了鍛煉講臺上的氣勢和激情,她每天中午站在教學樓下練習演講。這種“不要臉”的精神收效極佳,她在最後的試講中成功打動了評審委員會,從此走上講臺,併成為了首個在學生評教中獲得滿分的教師。
  過去兩年,張安琪累計面授學生數千人,授課班級最大規模在200人以上,學生年齡跨度從十幾歲到四十多歲。在享受教學樂趣、獲得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同時,她也學會瞭如何進行公眾演講,與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更有效地交流,因此復旦參與的國際國內重要本科生學術會議常會推舉她為現場報告代表。
  在張安琪的履歷上,提到她是“門薩俱樂部的會員,數次擔任門薩入會測試主考官、年會主持人等,結識了不同年齡的朋友”。為此,她對《新民周刊》表示,所謂的“主考官”只是監考官,門薩入會測試由門薩總部出題。
  至於履歷上提到的“5年專業模特經歷”,她對此不願多說。據青島二中的一位同學透露,張安琪曾被星探看中,但之後就拒絕了對方。
  如今的張安琪還有一個學期就要本科畢業。“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沉穩的心態和安靜的環境非常重要,我會始終保持初衷。我畢業之後要出國留學,雖然現在再有什麼科研成果也不能用來申請了,但是剩下的半年多我還是要繼續做研究,只為追求科學的夢想。”
  反思“美女學霸”現象
  事實上,和張安琪一起獲獎的另外三位復旦男生也都是學術牛人——數學專業的大二學生李睿霖專業績點滿分,並通過堅持跑步成功瘦身超過20公斤;生命科學學院2012級博士生王傳超過去3年發表SCI論文13篇,累計影響因子60.71;高分子科學系和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課題組博士生仰志斌榮獲世界材料研究學會2013年度優秀博士生獎,是亞洲唯一獲獎人,有6項專利授權……
  如果張安琪不是長腿美眉,是不是她的關註力就會大打折扣?復旦大學教務處實踐教學辦公室主任徐紅老師說,張安琪的確很優秀,但這樣的漂亮學者在復旦也很多,例如2002級力學系同樣有個漂亮女生金麗華,不僅專業課程成績全A,還是“校園十大歌手”、運動健將;2006年她代表復旦參加“莙政基金”年會時,用一個晚上的時間自譜詞曲並現場清唱一首《莙政學者,你給我們共同的名字》,為李政道先生祝壽,博得滿堂喝彩,該歌曲之後在復旦“本科生學者”中廣為傳唱,併成為每年的結題典禮上“學者”們為導師獻唱的曲目。金麗華現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
  人們對於優秀美女學生的關註度似乎太高。如果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的女友、腦科學家艾米擁有餐廳女招待佩尼的火辣身材會怎樣?至少美劇編劇都不願打破大眾的傳統思維窠臼。但這在現實生活中已經發生 :艾米的扮演者童星出身,本身就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博士。如果哪一天大家對此見怪不怪了,張安琪也就不會如此被人熱議了吧?
  鏈接:

  “本科生學者”
  1998年,復旦大學在李政道先生設立的“莙政基金”支持下,鼓勵優秀本科生參與學術研究,學生結題通過後,授予“莙政學者”稱號;之後復旦大學自籌經費設立“望道項目”,資助更多本科生開展學術研究,併在學生結題通過後授予“望道學者”稱號。“莙政學者”和“望道學者”已成為復旦學子心目中最高的本科生學術研究品牌。
  門薩(Mensa)俱樂部
  門薩是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的名稱,1946年成立於英國牛津,創始人是律師貝里爾和科學家兼律師韋林。當時,這兩位自認聰明異常的人突發奇想,編製出一些高難試題以測試智商,受到廣泛追捧。興奮之餘,貝里爾和韋林乾脆成立一個俱樂部,號召高智商的人士加入。
  目前,門薩俱樂部擁有10萬多名會員,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會員當中有商賈學者,也有主婦藍領。門薩測試試卷一般有30題,換算成智商是148,也就是可以加入門薩俱樂部的標準。門薩測試一般從註意力、觀察力、邏輯思維、想象力和記憶力這幾個方面出題。截至2012年6月,門薩中國已有會員逾200人,年齡以70後、80後為主。
  SCI和影響因子
  SCI是“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SCI是一部國際性索引,包括有:自然科學、生物、醫學、農業、技術和行為科學等,主要側重基礎科學。所選用的刊物來源於94個類別、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是美國ISI的JCR(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
上一頁123下一頁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g92ygd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